传家宝丨战友,还记得军营里那最具温情味的“病号饭”么?
90余年的辉煌历程,人民军队无数革命先辈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实践中锻造的红色传统,是我军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经验结晶,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官兵薪火相传的传家法宝。
病号饭的渊源无从考证,但一直都伴随着战争与和平,许多退伍老兵的记忆也都有着那么一碗回味无穷的“鸡蛋面条”。
“病号饭”是我军密切官兵关系的一老“法宝”,从建军之初延续至今,有些单位搞得很好,有些将其束之高阁。
有些带兵人认为部队伙食条件越来越好,比起物质紧缺那个时代,战士们对“吃”看得越来越淡,因此觉得“病号饭”无足轻重。
年轻的战士背井离乡,参军入伍,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点不适,尤其是生病、身体异样时,倘若此时有人关怀,更不必说是班长端来一碗热腾腾、可口的饭菜,整颗心都被暖透了。
见微知著,“病号饭”不是一碗简简单单的饭菜,那是满满的关怀和爱。
无论是战争年代,还是和平时期,“病号饭”都是密切官兵关系的一项有效途径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在“众口难调”的今天,一直被文学作品或影视片中所定格的鸡蛋面条
———“病号饭”已经换了“模样”,但不变的“味道”是战友情!
下面请跟随小编感受一下
新兵营里有关“病号饭”的温情故事
医学研究证明
人体在生病的时候味觉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,导致味觉功能失灵,食欲减退。
有时,远离家乡的战士生病后,难免会勾起对亲人的思念,反应到味觉系统上便转化为对某种特色食品或是家乡饭菜的渴念。
故而一份可口贴心的“病号饭”,不仅能稳定病人情绪、缓解思乡之情,而且还能使病号配合治疗。
武警山东总队训练基地领导,正是认识到这一点,要求炊事班针对新兵的不同病情,科学合理制作病号饭。
新战友来自大疆南北,一些战士因水土不服产生腹泻症状,此时应尽量选择接近家乡口味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,比如面食、米粥、瘦肉、豆腐等。
此时应少吃油炸、腌制食物,少吃生冷或辣椒等刺激性食物、不喝生水;尽量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进餐,避免过饥或过饱。
来自鱼米之乡的江苏泰州籍战士陈蒋,因水土不服出现腹泻,炊事班为他特意制作了专属套餐——忆粥思乡。
“班长问我在家喜欢吃啥,我说最爱皮蛋瘦肉粥,没想到今天就吃上了,这粥格外香,让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。”
入秋以来,受气候的影响,流感病毒乘机肆虐,体质较差的战士此时极易产生感冒发烧的症状。
此时适宜吃清淡稀软易消化的事物,生姜更是有解表散寒、发汗解毒的功效,另外及时补充维生素C也有利于身体康复。
来自江苏徐州籍战士周伊,因季节性流感出现发烧症状,他的病号饭里有大米饭、青菜肉丝、鸡蛋小炒、热姜汤、奇异果。他说“没想到部队的病号饭如此贴心,这顿饭吃的心情舒畅。”
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
我们从未忘记传统
在青春热血的军营里
我们从不缺少温暖
一碗病号饭真正能有多补?
这个问题很难作答!
它可能只是一碗米粥,也可能只是一碗鸡蛋面条。但是在军中各种各样的饭里,没有其他饭可以像病号饭一样,从形式到内容都附着那么多的意义。
军队是钢铁的集体。当兵的日子里每天都挥洒着男子汉的豪情,高强度的训练场上充斥着阳刚,这个熔炉里锻造出一批批中华民族的汉子。
铁骨铮铮的军人生病了,用一碗病号饭盛满着组织的关怀、集体的爱心端到了床前,一瞬间撕裂所有的刚强,将那浓浓的温情直送到心坎上,让钢筋铁骨的汉子心里暖暖的。
一碗病号饭的意义,在于情,它的价值来源于人民军队特有的文化基因。病号饭是做给生病的人吃的,生病的人心里最是脆弱,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组织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。
把这样的爱心以病号饭的形式送给生病的战友,吃病号饭的人心里会想:在这个大家庭里,我是不孤独的,我是被大家关心着的,我是受到重视的,病号饭在这一刻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了病号饭本身。
病号饭是一份简单的关怀,它简单得朴素,简单得纯真。战士生病后,心里难免会勾起对远方家乡亲人的思念。
病号饭的出现会让生病的战士体会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,战友情、同志爱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连队,新战士想家了,遇到困难挫折背思想包袱了,连队干部就用病号饭的简单关怀去解开他们心中的结,心与心的交融是最强的黏合剂。
病号饭是心的载体,传载着革命军人之间的情与义。那些关于病号饭的故事和温情,会让当兵的人铭记一生。
作者:武警济南支队 张佳赫
监 制:郑逢民 狄帮聚
主 编:王宜海 杨一鸣
责 编:邵光亮
编 辑:孟庆霄
校 对:薛皓文
投稿邮箱:sdwj_new@163.com
小编微信:308054691